配票的可能爭議跟一些思考

今天在電視、FB上看到各種配票的廣告,加上瀏覽到這一篇新聞,讓我想到了一些東西。

UDN新聞: 台中綠營出現「配票」 藍批奧步

我記得我曾經在FB上看到某位研究政治學的人(忘記是王業立教授還是王宏恩了,囧)說過,在這種選制狀況中配票是一定會有的狀況。這可能是第一種說法:因為配票本來就會出現,所以沒什麼問題可言。這種說法的可能預設是Ought implies can. 支持這種說法可能會覺得,就算大家要高喊一些訴求,至少也要是可能的吧。既然配票是不可避免一定會發生的,那妳還是省省力不要喊吧。

不過這顯然沒有成為支配性的說法,一定還有其他的反對理由。這也不難想像。還是有一些事情即使大家都做不到,但大家依然會喊來喊去的。比如說:不要說謊、不要傷害別人這類的道德要求。事實上大家活到現在一定都有說過謊、一定曾有意無意地傷害過別人,而且也沒幾個人敢坦蕩蕩的保證自己未來就都不會犯。我們會覺得雖然我們都不太可能真的做到,但我們都覺得做了這些事是不好的,我們也都會盡可能去避免它們。可能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對於配票的可能爭議並沒有很自然的被第一種說法給打消念頭。

那第二種可能會出現的聲音我稱之為是「工具化」。這種說法認為配票的行為本身偏離了原本應該達成的目的,而去成就了某些「別的東西」。原本應該達成的可能目的,按照這篇新聞所說是「選賢與能」。換言之,民主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要依照候選人的能力、政見來投票。而不是基於政黨這類的因素!

不過這裡面我覺得有些沒講清楚的因素在。照理說,政黨是民主政治中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而政黨某程度也可以反映、表達出特定的理念價值或政治立場,這確實會影響政策。但是選賢與能說好像不談這面向。我自己腦補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我們對政黨的想像有點太貧乏了!對於我們而言,政黨一直以來帶有某種類似汙名的色彩。可能就像是某種「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我們一直認為政黨是某種特定的負面集合體,會集結成政黨的本身要嘛就是腦子有問題(被偏狹的意識形態所桎梏)、要嘛是其中必然有詐(政商勾結)。而這種對於政黨的想像,基本上可能是透過國民黨與民進黨這兩個曾經有執政過、而且真的具有高度政治實力的、但又被認為沒什麼中心價值(或者可能有,但被認為是腦洞價值)的政黨。事實上,也只有這兩個政黨會玩、有能力玩配票。比如說,基進側翼的宣傳單上雖然寫了配票二字,但實際上這哪是配票呢 XD

簡單總結,我認為配票這件事之所以會引起批評,是因為人們覺得配票這件事偏離了某種民主的目的,只用政黨來思考投票。而政黨思考之所以是不好的,則是因為政黨本身就很不好,要嘛好壞壞政商勾結要嘛是你腦子有洞。而人們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大家認為自己所在的政治現實就是這副死樣子。所以說「藍綠都一樣爛」,期待要能夠「超越藍綠」。

嗯這是我自己所想到的一些簡單的可能討論,不知道關於配票的爭議還有沒有什麼可能的說法。我想聽聽看,並且想稍微思考一下這些說法跟人們在批評、證成配票的關係。

題外一問,如果我們原本所認知的現實是如此,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期待一種高度脫離現世的政治人物的誕生呢?

我個人想到的問題是基於代議理論作為一種政治規範理論的討論。

  1. 全權委託:如果我們要選的是具有知識與道德之人,配票就可能選到不怎麼有知識或道德的人,有道德風險。
  2. 代表:如果我們選擇的是代表我們意見與態度的人,那配票可能違反我們對各種議題的真實態度,會發生逆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