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讀哲學所

大家好,

我是資工系大三學生, 有緣在半年前看了台大苑舉正老師的線上課程引發了極大的興趣

我目前大致讀完了幾本西哲史、哲學概論以及幾本柏拉圖的對話錄,也有意願在此領域繼續進修

我人生規劃理想上是希望可以讀個哲學所以及資工所(事實上我本科的學習進行的還不錯)

我詢問了一些人不外乎得到了幾種類似的建議: 不一定要讀哲學所才能讀哲學、建議我先讀完工程之後再想想

以上的觀點其實我心裡都有個譜,但實際上我真的很想要花個幾年好好學習一下哲學,因此我有以下幾個問題想和大家請教:

  1. 哲學所碩士班一般畢業年數為多少? (可以的話希望分別提到公私立之差別)
  2. 哲學所方面讀經典固然重要,但是入學考方面是不是閱讀考試書籍反而比較有效益?
  3. 像我這樣的狀況,你有何想法,若有,可否與我討論?
1個讚

先回答前三個問題

1.兩年學分修完,碩論沒出來就不要念了。這表示你這兩年沒好好規劃寫論文。

2.看哪一個學校,清大只要邏輯和英文。我當年是直接靠大學學習印象上碩士。

3.你問的人很客氣,要你多想想其實是不想打槍你的意思。

少年ㄟ 不要想不開阿。如果有冒犯,請多見諒。

求學方向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但是你給的資訊是很難多說些什麼建議。

你給的資訊就像面試求職一樣的模糊阿。為什麼要應徵這份工作? 因為我有興趣…

當然求職和求學最大的不同,在於掏錢的是學生,但都是重要的人生方向這點是一樣的。

就當作我是一個自言自語的助產士?

念哲學是因為很潮嗎? 還是因為未來出路呢? 追求真善美聖,宇宙的真理?

這些問題或許很輕慢隨便,但是真的要好好想想。畢竟你在一個少子化,且連哲學夜校都要停招的台灣。

小子們,想好了嗎? (是的,船長)

我第一個建議是先看心理醫生,先看看有沒有思覺失調還是成人過動症的毛病。

雖然哲學號稱多怪人,心理毛病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念哲學容易讓你沒發覺自己的毛病。

你可能遍讀各種哲學入門,以為自己是個與眾不同的高人。但其實自己沒料,畢不了業。

也有可能,是個成人過動症者,對哲學問題充滿興趣,但難以將其融會貫通。

但念哲學和老師同學清談的快樂,很難讓你發覺這些問題。

畢竟怪人多。

我就認識有古風的教授,一把火燒了自己的著作。

不要誤會,他是我最尊敬的教授,是我認識的教授中最有知識涵養的學者,已經退休了。

也有所謂的名嘴教授,隱惡揚善,這方面就不多說了。

真的要念,判斷教授很重要。只是想畢業就選名嘴教授。

想要求道,就選放火燒自己著作。但是上課舉經示例可以信手沾來的學者,但小心不能畢業。

如果是想兼職來個資哲雙修,入學考試建議挑清大。記得當年只會考邏輯與英文。但我同學搞到要三十歲了才畢業。

最後讓我建議自學的方面,第一個是習慣,第二個是語言。

你會不會喜歡把別人講的話,或者文章拆解到極細微的部分,然後加以分析說明?

如果會,恭喜你,蘇格拉底也是這樣的人。

如果是西方哲學,英文自然是必要的。但是想要成為大師,拉丁文和希臘文精通是個捷徑。

畢竟哲學之父蘇格拉底,徒弟博拉圖是希臘人,第一個繼承哲學遺產的帝國是羅馬帝國。

而且台灣很缺這方面的人才,中譯版的品質只能說三聲無奈。

我還在學的時候,輔大由於教會學校。這方面資源豐富,只是要學語言,寒暑假上課就好。

但是現在老神父們應該是退休了,我不清楚現在的狀況如何。

如果是中國哲學,很抱歉中國沒有哲學…至少你要知道這是不少人的觀點。

我的建議是這方面更需要挑選老師,看他舉用經典的時候,有多少經學涵養。

讀中國經書,雖然不至於搖頭晃腦的背孔曰孟云。

但如果開卷三尺就只會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是本體論宇宙論什麼的套,現在沒有人要聽這套了。

但中國古人對注經的努力,其中哲思還是有人要聽的。

在台灣號稱最後一位國學大師是錢穆,沒有什麼錢留學。

靠一本漢書寫一篇劉向父子考,使得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隔年全部停開課程,成為北大教授。

高徒余英時留學有成,使用西式哲學思考詮釋中國經典,也是檯面人物。

再怎樣,如果能將有名的經典,其中的各注以現代哲學語言詮釋也是可以的。

最後,中國人說:「誠者,自成也」,做學問老實為上。西方人說:「知道你自己」

但我覺得還是多考慮。真的想上賊船嗎。

如果只是喜歡哲學,那麼絕對有足夠的資源可以不用就讀哲研所就接觸哲學。多讀一個研究所有其成本,而如果不需要哲學研究所文憑,只想要接觸哲學,選擇其他的方式就好,不必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另外憑著我自己的經驗,你如果上了哲研所會發現你有時候必須上一些對你自己研究毫無工具價值,又缺乏任何證據相信有內在價值的課程。

中正哲學本科生的畢業年數多半在2~3.5年之間,外系生我不太確定。。碩士班的入學考應該都很簡單,你可以直接查簡章,因為招生人數常常不足,考試項目越來越少了,有些學校甚至只考英文和邏輯。

我建議你先旁聽或選修哲學課,可以現在,也可以考上資工所之後。有些真的上課的經驗再做決定。

已將本討論移到「閒聊哲學」分類。

如前幾樓所言,讀哲學所有它的時間成本,就臺大哲學所來看,三年恐怕是必須的,尤其是還要修第二外文與補修大學部課程。

我想這裡必須釐清,所謂"很想要花個幾年好好學習一下哲學",是指下列哪一個:
(1) 花幾年就一個專門問題或領域,讀艱深的學術著作,參加研討會或讀書會,並試圖發展出自己的看法。
(2) 花幾年好好讀一下哲學相關的著作,拓展自己看待週遭事物的角度與方法。
(3) 花幾年參與哲學社群,和同好一起討論哲學問題,學術的或生活化的。

如果是(1),才有需要真的讀哲學所。(2)和(3),都可以透過哲普書籍與活動、線上文章或課程、寒暑假的營隊,以及旁聽哲學系課程來達到。你不妨試著旁聽一門哲學系研究所的課試試,畢竟如果真的念了研究所,所要上的就不只一門了。

另外,在我看來,以通過入學考試為首要考量的話,讀大學部課程的教材應該是最有用的。

可以看看這個部落格


之前整理再PTT的文章

哲學系所成立時間;

1.台大: 1928年 專長: 英美哲學,(各領域都有,但英美哲學還是比較強)

http://www.philo.ntu.edu.tw/intro/#intro

2.輔仁: 1963年

專長: 士林哲學,古典歐陸,中國哲學(不是我們熟悉的當代新儒家那種)

http://0rz.tw/UPiev

3.文化: 1963年

專長: 中國哲學,英美哲學

http://philo.pccu.edu.tw/articles/276#.VMM5otn9nIU

4.政大: 1969年
專長: 古典歐陸(古希臘~德國觀念論),現象學(但只做國內)

http://thinker.nccu.edu.tw/about/pages.php?ID=Introduction

5.東海: 1979年

專長: 中國哲學,古典歐陸,詮釋學,英美哲學

http://philo.thu.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1

6.東吳: 1980年

專長: 各領域皆有

http://www.scu.edu.tw/philos/

7.中央: 1988年

專長: 當代新儒家

http://www.ncu.edu.tw/~phi/

8.中正: 1993年

專長: 英美哲學

http://deptphi.ccu.edu.tw/?q=node/138

9.清華: 1994年

專長: 英美哲學,現象學,社會科學哲學,古希臘哲學

http://philos.web.nthu.edu.tw/files/11-1899-83.php

10.華梵: 1996年

專長: 中國哲學,英美哲學,佛教哲學

http://ph.hfu.edu.tw/intro/pages.php?ID=intro1

11.南華: 1996年

專長: 當代新儒家
哲學所和生死所合併,哲學系停招

http://ch.nh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41

12.佛光: 1996年

專長: 中國哲學,詮釋學,英美哲學,佛教哲學

已停招

http://philosophy.fguweb.fgu.edu.tw/front/bin/home.phtml

13.中山: 2002年

專長: 當代法國哲學,現象學(台灣和國際交流主要的學校),詮釋學

http://phen.nsysu.edu.tw/bin/home.php

14.長榮: 2006年

專長: 基督新教神學,佛學,英美哲學
15.陽明: 2007年

專長: 英美哲學,心靈哲學

http://www.ym.edu.tw/phil/ch_intro.htm


這是台灣的哲學系所基本資料

然後要說圈子,大致有三圈;1.英美分析;2.歐陸;3.中哲

英美分析強調的是邏輯以及科學哲學,畢竟英美的底子就是以邏輯和科學為基礎,也由於是順著科學的研究方式,所以畢業比較快,大約兩年就可以畢業了。歐陸的話大體分兩個,一個是歐陸,另一個是當代歐陸,以西洋哲學史為基礎,跟其他的人文,好比外文系所藝術系所的領域比較像,跟英美分析不同,很強調讀原典,說道修業時間,通常是一年半修課,一年半寫論文,大約三年到五年畢業,最快也要兩年半。中哲的圈子我沒有那麼熟,好像也是三四年畢業,而且各們學校的中哲體系都不盡相同,再者近年大洗牌,十年前主導中哲的新儒家現在已經式微了,但不管如何基本上中哲是附屬於西哲各們學派底下的東西,要做好中哲,至少西哲的某一個學派必須有一定基礎才是。

【哲學的未來,等你來尋找】

§ 前言
去年,輔仁大學哲學系才鬧了一次上新聞的風波。五月有輔仁大學校內轉系的會議,結果今年哲學系共有57位學生申請轉出,儘管因為許多條件,最後僅有17人轉系成功。

但係主任尤煌傑在Facebook公開此事,以「哲學系最不堪的日子為題」,內文甚至用「詐騙集團」去形容當中某些學生的行為,因為這些申請轉系的學生,當初絕大部分都是「申請入學」進入哲學系。此制度類似美國申請入學制度,故學生不是光靠分數進入哲學系,是通過申請數據、面試表達過進入哲學系的意願。

我們不要去談其他國家的哲學系現況,就談台灣,這幾年有的哲學系跟其他科系合併,有的則是減班。研究所的報考人數很有限,有些學校為了生存,基本上你來申請就等於錄取。

§ 為哲學找生計的那些人
哲學系的存亡之際,除了早就已經吵到爛掉的幾個原因,「就業問題」、「不食人間煙火」等,其實都不是單一地區或國家的產物。《紐約時報》於2013就有一篇關於教育與產業合作的報導,斗大標題便是〈憑哲學學位如何找到好工作?〉(How to Get a Job With a Philosophy Degree)。

文中介紹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作法,是由專家團隊,幫助學生分析和了解,他今天就讀的科系如何與未來的就業,以及研究所接軌。這個部份牽涉到學制的問題,在一個還需要更多經受大學訓練的畢業生投入勞動力的國家,以及一個大學畢業生勞動力過剩的國家;一個大學學歷已經很夠用,和一個如碩士證書才真正足以證明學術能力的國家(如德國)。

只能說在人力需求孔急,但欠缺對應人力,陷入摩擦力與結構性雙重失業危機的台灣,哲學系畢業生一來不知道如何跟產業界對應,產業界也貌似不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更何況,少子化的危機早已烏云密布,讓台灣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前景蒙上陰影。

這意味著,對內,即使是打算一路鑽研學術的哲學系學生,在哲學係自己都有存亡危機,人力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喝了洋墨水回來的哲學博士想找到穩定的教職就已十分困難。

對外,哲學系的各階層的畢業生,基本上只能自求多福。

§ 如果哲學係是一間公司:比新創公司大,比百年企業小

選填哲學系之前,你可以思考一下哲學繫帶來的可能影響,都是些經驗談:

一、哲學社交圈不大
以前面提到維克森林大學為例,專業的輔導就業團隊,在台灣各大學本就作用有限,更甭提這些就業人員對哲學系的了解。

哲學談人生、談存在,但在哲學係與外界交流之間,你可能會發現很難從哲學系去定位自己的未來。好比你今天讀比較實用的科系,你很容易通過這份專業去跟社會上的其他人溝通、接軌,找到一個模仿與學習的對象。通過這些互動了解自己未來可能的動向,但哲學圈相形之下就很困難,除了教授、作家,你還能以誰為學習的模板呢?

(我想起一件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碩士畢業找工作時,曾經有間媒體公關公司找我面試,總監第一句就是:「我沒有要用你的意思,找你來只是想知道讀哲學都在讀什麼。」我就這麼跟她聊了一個半小時​​。面試結束並沒有戲劇化結局,她真的沒用我)

二、讀哲學對徬徨的心不一定有解
如果你幻想哲學能拯救你的心靈,我想是幸,也是不幸,這個年代人有太多能替代「閱讀哲學經典」的方式撫慰心靈。

至於有些哲學人說的「讀哲學什麼都能幹」,基本上這說了等於沒說,你讀任何科係都可以在畢業後找方面,做各種就業的學習跟嘗試。

現實是許多「根本不了解哲學系的人」進入了哲學系,所以對哲學系感到失望是必然的。但這一方面來自哲學系的課程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在於現代人的青春期無線綿延,可以到三十歲還在探索人生的下一步,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

哲學系真正的危機之一,不只是少子化危機,也不單是什麼社會功利之風盛行。而是如果可以「一面讀其他用來吃飯的專業,又能一方面拿哲學當消遣,幹麻非讀哲學不可?」

這就讓讀哲學系的價值受到更大的壓縮。更何況真的喜歡哲學,本來就不等於要進入哲學系,我想這個從哲學「愛智」的角度來說,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

因此,哲學系成員自己得想清楚如何在這個年代,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轉型好生存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可能需要放下一點高傲的身段,真正敞開心胸去聆聽學生,聆聽社會大眾的聲音,才能達成。

三、愛哲學不一定要讀哲學系
這是哲學系存在的另外一項現代尷尬,無論哲學系的老師認為哲學有多偉大。就像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男主角對哈佛學生說的,學知識不見得要進大學,花幾塊錢就能在圖書館飽覽群書。

比如我有個朋友,之前在香港城市大學一邊讀心理學碩士,一邊在外面教外語,一邊開始學習寫程式。去年申請愛丁堡大學信息學院(ILCC)讀博士,她所在的組在該領域的世界排名是No.1,身邊的同學都是程式高手(如果有人要申請愛丁堡信息學院,進入圖靈研究所參考一下,不會python估計很難進去)。

我問她怎麼學會寫程式的?答案是:網路(主要是Coursera)跟朋友。她一天跟電腦、資訊相關的科系都沒讀過。

我們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時代,網路上有好多公開課,還有好多社群,進入哲學系或研究所,你打算以後做什麼呢?這點可能你得在此刻想一想。

另一方面,某些科系、某些專業能夠讓人願意耗費大量精力,花錢進入大學學習,那哲學呢?這是文科共同的一個宿命,一個四年在大學混吃等死的哲學系學生,他可能比不上一個理工人自己浸淫哲學書籍所得的多。

(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教育的困境,好像誰都能對教育比手畫腳一番。)

從哲學史來看,到最近一世紀心理學分家等等。社會學、社會哲學;政治學、政治哲學等等科系間,強者總是能夠不斷吸吶哲學經典,形成自己學派的新見解。一個科系又一個科系,等於是把哲學這個大家族給分家,也是對哲學系生存的另一種威脅,因為分家後的這些學門各自又鑽研的很深。

如果今天哲學系學生若是要辯論嬰兒有沒有道德感,那麼這件事情從認知發展的角度,忽視當前前沿的神經科學、腦科學研究,那我們很可能會陷入一個偏離現實的迷局?因為就當前的研究,0-2歲的兒童是沒有道德感的,大腦發育還處於下層腦的階段。

此外,包括前述的學制問題,對於大學只是進入真正專業(先讀生物,再讀醫學;先讀哲學,再讀法律),拿到碩士學位的博雅教育準備站,或可吸引大學生選填哲學,但當社會並沒有給人那麼寬裕的空間在學院混上六到七年,再出去就業,或者即使擁有哲學碩士,在一個社會也沒有更多就業優勢,反倒浪費兩到三年累積工作經驗和人脈的時間。

至於某些哲學人琅琅上口,「讀哲學可以增強邏輯」云云,一般人靠自修也能做得到,現在網絡發達,多得是各種共享與分享知識的平台。真想了解一份行業,其工作者的思維邏輯,何必繞遠路讀哲學?

如果你還是想讀哲學,不妨帶著下列幾個問題,用四年去驗證它們:

第一、
此刻加入哲學系,等同進入一間有生存危機的公司,你是否有跟公司共存亡的打算?公司好不好也許不關你的事,但人生四年不短,花得值不值,這完全是你自己要負責。

第二、
你愛哲學嗎?愛到有需要進入哲學係就讀?除了看知乎,想辦法找個讀哲學的學長姊或親朋好友,詳細的問清楚讀哲學系的方方面面。試著讀一些真正的經典,哲學系學生上課的書,而不是哲普書,驗證一下自己的愛。

第三、
如果你是選校優於選系,那千萬不要放棄通識課或跨系選課的機會,很多對於某些科系的誤解,能夠通過這些機會釐清。很可能,你會找到真愛,或者為哲學系畢業後先行找好就業備胎。

第四、
你的經濟狀況允許嗎?有些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思考人生課題;但多數人得一邊工作,然後才能用剩餘的一點時間去想人生課題。現實的問題牽涉的不只是自己,別只想到自己。

第五、
如果你仍決定讀哲學,來吧!好好徹底了解一番,因了解而分開,倒也不算浪費四年青春。但我以過來人的角度,理論和實務終究要結合,哲學各種內涵項目,可以與大千世界之萬像對應。別讓你讀的哲學成為死哲學,才能讀得更有樂趣,也真正能讓哲學人不會與社會人的角色脫勾。好以對沙特存有論的理解,經歷一次朋友的死亡,我才真正覺得自己讀懂了一點。

p.s. 我當前的職業是作家、諮詢師。但我在讀哲學系之前便已熱愛閱讀和寫作,寫作是我的志業,對我來說沒有退休這回事,我要寫到死。這也是讀哲學可能會遇到的,就是當你跟其他人競爭一個崗位,哲學系畢業證書沒辦法說服其他人相信你行,你得比別人拿出更高的毅力,花更多時間去證明。

諮詢是剛好學校的哲學係有哲學諮詢研究,跟著做了幾年,進而投入諮詢行業。諮詢理論與技術牽涉心智哲學、知識論等科目,哲學還有其特殊性和部份優勢。

通過諮詢和工作,我更加發現人生是活出來的,哲學如果不活,那就是死哲學。相反地​​,有些人活得精彩,也許他半個哲學家都不認識,但他對生命的理解足以讓某些哲學教授汗顏了。

大學生涯只是人生的一小部份,人生這本大書有太多內容,雖然我前面說了那麼多現實面,但真的有太多大學和書本學習不到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社會學習,有太多世界的面貌等待我們去認識。

無論走不走哲學,保持好奇心,以及與他人的連結去探索這個世界。慢慢走,把每一步走踏實。最終我們都會,也必須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後送給過來人一句我經常用來自省的話,來自我的恩師:「不要孤單,孤單就會落單。」

我想這句話對任何群體,好比一個科系,以及任何一個個人都適用。